本朝的卫所制并不是首创,起源于元朝的卫所制,元朝以抢掠起家,所以让汉人以半奴隶的方式进行屯田,便于迅速恢复生产和满足蒙古贵族的享乐。当洪武帝驱除元兵后,获得了大量的卫所土地,并且长期战乱,地广人稀,所以大军占领土地之后,往往让军队就地屯田,建立卫所。在边疆更是如此,所以卫所遍布大明。在洪武二十六年,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,按编制每个卫所为5600人,全国卫所兵为一百五十万左右,平均每个卫所兵年俸十八石左右,所以全队俸禄共需要2700万石。而同年夏税、秋税的数量在白米2500万石、麦子470万石、绢2万匹。目前卫所兵的俸禄基本能够自给,少量靠地方补助,但是一旦卫所出现问题,庞大的军饷会耗尽国家的岁入。
卫所制本身来说,要强于府兵制,首先也没有拥兵自重之患,其次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要强于唐朝,但是由于士兵负担较重,所以逃兵甚多,卫所屯田的产出必然会不稳定。而且卫所是世袭的,世袭这东西其实是很不靠谱的,老子能打仗,儿子未必能打仗,所以卫所的战斗力必然是逐步下降的。而且这个卫所世袭让朱允炆想起了土司的农奴制,军队是一个上下级森严的组织,如果士兵随时随地受军官控制,那么和奴隶有什么区别呢?想到这里,朱允炆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,卫所恐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崩溃的吧。
朱允炆合上兵部的奏折,觉得卫所是必然要改革的,卫所铸就了大明的辉煌,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,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和战后的重建,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吏治的,必然会出现问题,自己需要做的是逐步进行,首先改善军户的生活,然后逐步废除卫所。但是在这个时候做这个是不太适合的,得解决了朱棣才行。
朱允炆还想起了一个问题,军户制相对降低了士兵的自主权,军官的权力相对增加了,这会导致士兵的逃亡和奴隶化,还会导致军官的腐化和堕落,所以在明朝后期,军官的素质迅速下降,被文官瞧不起,并玩弄于鼓掌之间。
建文天下
建文天下